责编:陈凯欣
2025-05-22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慧元教授研究团队在宇宙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通过观测证实了"暗物质晕集聚偏置"现象的存在。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现有星系形成理论,还为揭示暗物质本质提供了新的线索。
暗物质作为构成宇宙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性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暗物质通过引力影响 galaxy 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但因其不发光也不反射可见光,使得直接观测变得极为困难。在宇宙早期,暗物质粒子相互作用形成暗物质晕(或称暗晕),这些暗晕又为后续星系的形成提供了引力"陷阱"。
王慧元团队通过分析斯隆数字巡天项目的数据发现,与传统认知不同,弥散矮星系更倾向于成团分布,而致密矮星系则呈现分散状态。这一现象首次为宇宙学理论中的"暗晕集聚偏置"提供了实证支持。
研究显示,现有标准冷暗物质模型难以解释这一观测结果。团队尝试引入考虑暗物质自相互作用的替代模型(SIDM),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矮星系密度与暗晕年龄之间的关系。这种新的理论框架对主流宇宙学模型提出了重要挑战。
王慧元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暗物质分布的新特征,还为理解星系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突破性进展距离最终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