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凯欣
2025-05-20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应对潜在风险与挑战成为重要课题。
在近期举办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他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典型的通用技术,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通过"以用促建"的方式推动新技术发展和产业赋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在论坛上指出,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两大显著特点:一方面是多模态技术的突破,即通过大模型实现对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类型数据的处理;另一方面是其在与GDP密切相关行业的广泛应用。这些优势使得我国在推动人工智能落地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优势。
针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生命周期,郑纬民建议构建"类CUDA"系统,以降低开发者的学习成本,并通过生态迁移重塑技术环境。同时,他强调要提升国产硬件性能,集中资源发展核心软件技术。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则从应用落地的角度发表了看法。他认为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需要关注三个关键领域:在信息智能方面继续突破;在物理智能领域重点攻克无人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等技术难关;在生物智能领域则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应用应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位嘉宾举例指出,当人形机器人开始参与马拉松比赛时,就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进入现实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正涛表示,人们往往会高估新技术的短期效果,却低估其长期发展潜力。以人形机器人为例,2024年业界还在观望,但到了2025年,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深入布局这一领域。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认知和能力的延伸,而不是替代者。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速度惊人,各种具身智能技术百花齐放。然而科技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信息真实性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强调,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他认为,大学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学科模式的限制,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王树国还指出,学历不等于能力,实践才是提升能力的关键。他呼吁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社会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战经验的高素质人才。